政协沁水县委员会
关于我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聚焦农民增收开展民主监督”的要求,根据县政协常委会2015年度工作要点安排,县政协抽调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人员,深入全县13个乡镇、部分村和蔬菜基地,对我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又赴新绛县、曲沃县考察学习借鉴当地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成功经验。在充分调研、考察学习、反复讨论的基础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把发展设施蔬菜产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的奖补机制和办法,促使我县设施蔬菜产业快速发展。截止2015年10月,全县设施蔬菜的面积由2011年的160亩增加到了近5000亩,五年翻了近五番。设施蔬菜的种植区域由原来的5个乡镇发展到11个乡镇;设施蔬菜的品种也在过去传统的黄瓜、豆角、茄子、西红柿等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大棚樱桃、草莓、香菇、木耳等高附加值的新品种。目前全县建成规模50亩以上的设施蔬菜园区18个,被市农委命名的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3个,被省农业厅命名的山西省级蔬菜标准园区2个(华康、博大)。纵观我县在发展设施蔬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1、政府大力扶持。“十二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实施一系列扶持政策,大力推进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对新建春秋大棚每栋补贴3000元,连片50栋以上,每栋补贴5000元,100栋以上,除补贴外,每栋再奖励2000元;日光温室每栋补贴1万元,连片50栋以上,每栋补贴1.5万元,100栋以上,除每栋补贴1.5万元外,每栋再奖励5000元,修建日光温室每亩还可享受5万元的贷款贴息。对设施蔬菜示范园区建日光温室200栋以上的,除享受新建蔬菜设施的奖补外,再补贴园区基础设施投资总额的(水、电、路)三分之一。对聘请技术员实行补贴,蔬菜面积达到50栋以上的村、企业、合作社,可聘请一名技术员,时间三年,技术员按每人每月5000元的标准补贴。2011-2014年我县财政补助日光温室1827万元,补助春秋大棚1177万元,补助技术员工资192万元,贷款贴息40.26万元,财政补贴资金总金额达到3236.26万元。这些奖补的额度和范围,与曲沃县、新绛县等传统蔬菜种植大县相比,远远超过他们(新绛县每栋补贴500元)。扶持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广大农民、企业、合作社和村集体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科技服务支撑。为帮助种植户解决技术困难,县蔬菜办从山东寿光、长子等地先后聘请12名有丰富经验的农民技术员,长期驻园区进行技术指导。与荷兰瑞克斯旺公司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引进和采用瑞克斯旺公司的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通过聘请教授讲、专家现场教等办法,长年坚持对广大种植户进行培训,2011-2015年共培训6640余人(次),组织8批次500余人(次)到山东、寿光、新绛、曲沃、高平等地参观学习,使设施蔬菜种植户基本掌握了栽培技术。
3、多种模式经营。我县设施蔬菜产业在发展中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经营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种。一是“合作社+农户”模式。张马煜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侯村的鑫福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的是村民承包大棚,每年缴纳一定数额承包费用;青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的是从村民销售蔬菜每斤收取五分钱的办法来维持合作社的持续发展,并持续为种植户提供服务。二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安上村亲合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投资人单独投资,由村民承包大棚种植,再由公司提供种苗、技术、销售等环节服务,收取一定数额的大棚承包费用及以提供服务中赚取一定利润来维持公司持续发展。三是“公司+基地”模式。端氏村的华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应郭村的诚义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则采用投资人单独投资,雇佣当地村民帮助种植,公司负责承担经营风险,村民赚取劳务费的经营模式。这些模式为我县的设施蔬菜产业持续发展探索出不同的发展道路。
4、种植收益良好。在调研中从种植户反映的情况看,日光温室每标栋每年可净收益2万元,春秋大棚每标栋每年可净收益1万多元,种植日光温室的农户每年可收入到6万元,种植春秋大棚的农户每年也可收入3万元左右。在实行“公司+基地”经营模式的柿庄应郭村诚义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雇佣本村农民管理大棚,一年时间给应郭村百姓带来了60余万元的劳务收入,高的达到2.5万元,最低的仅在最忙的时间帮助摘菜,也可收入7000元。设施蔬菜产业每年为我县带来5000万元左右的总收入,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
二、存在问题
我县设施蔬菜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1、总体发展规模不大。截止目前,我县设施蔬菜产业规模发展到近5000亩,但总体来看,发展还不足、规模还不大,与我县周边县区的几万亩、十几万亩相比,还有很大空间;要把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发展成为我县农业的支柱产业,还有不小的差距。由于规模小、产品少,小生产与大市场矛盾突出,导致蔬菜销售缺乏统一平台,信息不对称,渠道单一,价格受制与人现象普遍存在。
2、扶持资金使用不优。 虽然政府对设施蔬菜产业的补奖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到位,但涉农相关部门如农开、水利、交通、农机、林业、电力等部门的扶持也仅仅在2013年之前出现过,也仅青龙、中乡、华康、张马、冯村等基地享受到一定的帮扶,2013年之后部门帮扶就基本没有了。有的部门在帮扶中政策落实不力,部分种植户就反映通过农机中心集中采购享受财政补贴的大棚保温设备,不仅质量比市场上的差,而且价格比种植户自行购买还略高。
3、蔬菜办力量薄弱。县蔬菜办目前只有两名正式在编人员,在技术、管理、培训、信息发布等各个环节的跟踪服务指导都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在技术服务环节,由于力量有限,多数基地只能采取自主雇佣,资质良莠不齐,而且聘请的技术员大多数只精通某一种蔬菜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对于种植品种多样的园区,技术员就难以胜任和承担,有的基地还出现了技术人员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撂挑子走人的现象,影响种植户的种植积极性和蔬菜产业的发展。
4、合作社和企业盲目投入。由于政府对集中连片建设设施蔬菜的奖补力度较大,一些合作社和企业为了能拿到奖补资金,不切实际多建棚以拓展规模,出现了有棚无人种植的现象。还有的合作社和企业,不切实际选址建棚。如:张村乡冯村村2011年建设惠农生态实业基地,投资130余万元,建成春秋大棚113标栋,因基地建在垫起来的滩地上,土质贫瘠、渗水性强,水源不足,位置又处在风口上,第一年就遇到大风的侵袭,毁坏了三四十标栋,农民又没有种菜的传统和经验,菜农浇水不见水,全渗漏了,收益微薄,严重挫伤了菜农的积极性,而后就是村里给每亩1000元的补贴,结果还是没人种,最后只好弃种了。类似的还有胡底乡李庄村,2012年投资建设52标栋的春秋大棚,也因农民积极性不高、河滩地土质差不涵水、无水源等原因最后弃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这些说明我们重视了政策的引导,重视了产业的规划,但有的乡镇在对接和规划方面做的不到位,合作社又不能因地制宜科学选址,其结果以失败告终。
5、设施蔬菜灾害保险不到位。建设一标栋高标准的日光温室投入平均投资6万元,建设一标栋的春秋大棚也要投入1-2万元,可是如遭遇一场大风或一场冰雹就能让前期的投入全部化为乌有。张村的惠农生态农业基地、柿庄的诚义兴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都因为遭遇一场大风就使几十栋大棚受到损失,菜农对自然灾害有畏惧感,怕一年的辛劳被一扫而光,严重影响菜农种植的积极性,没有灾害保险使得蔬菜产业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还不足。
三、对策与建议
如何确保我县设施蔬菜产业不重蹈十多年前的覆辙,避免一哄而上、不可持续的产业困局,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真正做到“产得出、卖得好、可持续”。通过调研、考察,借鉴外地成功经验,我县设施蔬菜产业要做到可持续发展,在基地建设上,应突出建设高标准的日光温室;在经营模式上,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即:公司投资建设,农户承包经营这种模式才可能产生“双赢”的合作效果。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特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1、积极稳妥扩大种植规模。省委王儒林书记在山西省委十届七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为京津冀的清洁能源生产供应基地、重要的“菜篮子”和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我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产业符合省委精神,符合沁水发展实际,所以我县要把设施蔬菜作为支柱产业去谋划、去培育。在发展中要突出规划引领作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综合考虑农业种植传统、土地资源、水资源、交通、市场和旅游等因素,在中村、土沃、龙港、郑庄、端氏、固县、柿庄等乡镇重点规划一批设施蔬菜园区,集中连片、规模开发、重点扶持。积极推进土地向种植大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流转,加快从分散种植走向园区经营的步伐。逐步降低散户种植比例,提高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种植水平,力争在“十三五”时期,我县设施蔬菜规模再有大的提升,真正让设施蔬菜成为我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
2、积极探索合作共赢模式。一是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农业企业,以企业为主体,实行统一管理,尽快形成几个“工厂型”园区,引领高端发展。二是由种植大户或农业企业牵头,以合作社为组织主体,以农户为生产主体,采取“合作社+农户”或“企业+基地+农户”等方式,建设一批“合作型”园区,成为未来发展主体。三是积极尝试以农民土地入股,大户或企业投资、村集体搞基础设施的方式,组建农业股份合作社,以股份合作社为主体,建设一批示范性“股份型”园区,实现农民、大户、企业和村集体共赢。
3、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素质。从每个园区或者乡镇挑选1-2个有事业心、责任心、热心蔬菜事业的人,由财政补贴送他们到山西农大、农业科研机构以及设施蔬菜发展好的地方学习,作为本园区或乡镇的技术骨干,辐射带动和培养本土的人才队伍。同时要发挥职业中学的作用,设立现代农业或者专项的设施蔬菜专业,定向为设施蔬菜产业培养一批后备人才,成为我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积极引导大中专毕业生从事设施蔬菜种植经营,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4、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要把设施蔬菜产业作为一项战略性的产业大力推进。在新绛县、曲沃县考察时,他们采取的部门联动“十字连心”工程和“五个全覆盖”(水、电、路、网络、科技服务)的办法,既调动了种植户的积极性,又提高了政府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值得我们借鉴。鉴于我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面对煤炭经济下行、农民外出打工难、蔬菜产业利好的形势下,更应继续在新建大棚、技术服务、基础设施、生产、仓储、销售等环节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同时要研究调整扶持资金的比例和结构,做到科学合理。
5、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整合农业、科技、水利、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农机、交通、林业等部门的帮扶资金重点向蔬菜产业倾斜,劲往一处使,力往一处用,围绕蔬菜产业发展高效使用资金,确保财政资金对设施蔬菜产业的精准扶持。借鉴新绛和曲沃经验,进行种苗补贴,提高优种推广应用率。总结青龙设施蔬菜可持续发展基金试点经验,探索由财政和种植户分别出资共同购买农业保险,为设施蔬菜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建立科学的长远发展机制。
6、加强蔬菜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一是搭建蔬菜销售平台。建设“菜园子”与“菜篮子”对接平台,积极探索“农超对接”的蔬菜产品流通模式,实现蔬菜基地的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连接;搭建蔬菜直销平台,建设县城和端氏等地的蔬菜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打通“菜园子”与“菜篮子”的直接通道,使蔬菜产品直接进入消费者的菜篮子;探索培育互联网+蔬菜网销平台,借助互联网,推进同城购,扶持若干个设施蔬菜合作社和企业先行先试,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搭建蔬菜经纪人队伍服务平台,加强蔬菜经纪人队伍建设,扶持成立菜篮子有限公司等蔬菜销售机构,扩大蔬菜销售的区域。二是建设设施蔬菜技术服务平台。拓展《沁水农业信息网》内容,在现代农业栏目增加设施蔬菜种植技术内容,以我县主要蔬菜品种为重点介绍和推广种植新技术和新经验,及时解决菜农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为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依托《沁水农业信息网》建设好市场销售信息平台,及时跟进蔬菜市场价格,及时更新和发布蔬菜销售信息,促使蔬菜销售与大市场更好对接。四是建立气象预警平台,利用网络微信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预警和防范措施。五是建设设施蔬菜仓储保鲜平台,根据我县设施蔬菜发展规模,科学规划,积极扶持建设适度规模的仓储保鲜设施,提升蔬菜保鲜功能,增强防滞销风险能力。
7、整合资源充实蔬菜办的力量。面对当前我县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良好势头,只有两名在编人员的县蔬菜办,要承担全县蔬菜产业的规划、建设、管理;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种植技术实验、示范、推广、培训等相关任务,如果要再承担设施蔬菜产业五个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现有22名在编人员的蚕桑中心,面对我县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服务力量却是绰绰有余。为此,整合这两个部门资源,组建蔬菜蚕桑服务中心,能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实现蚕桑中心的服务重心向设施蔬菜产业转移,有利于充实蔬菜产业的服务力量,有利于全县设施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12月18日